Tuesday, September 19, 2006

赤地·无所恋

1 决定要把看这本书的感想写下来,反而又不知道从何说起了。就好像,偶然碰到了一个你在世的祖父从前的老邻居,带着冷笑跟你说了满满一席子话,告诉你他从前是怎样一个卑鄙无耻的人。虽然你也一直知道他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,虽然这个邻居说的话字字句句你都能够相信,心里还是跟灌了铅一样。

2 这个故事绝对不是张爱玲从前最擅长写的那种,丝毫也没有华美、破落、凄丽、眷恋,没有细碎的小情感,没有温柔辗转的怨切,没有那些女人的东西。它干涩而悲痛,内里是一股深刻的怨恨,许多细节的描绘真实到伤人的地步。开始有点奇怪,因为张爱玲自己1953年就离开了大陆,按理说中共并没有来得及对她做什么,但是,考虑到她的家庭背景,对她来说,工农政府大概就像是抢上门来的土匪,把家里的古玩字画统统砸个粉碎,披金戴玉的则全部揽到了自己身上,把玩着她的东西,睡着她的软床,坐着她的马桶,她们自己反而无处容身了。如果要说怨恨,大概也就是来自于此。

3 所以说这不是张爱玲的优秀的作品。最大的问题可能是结构的把握,有些单薄凌乱,那种不贴肉的勉力控制,想要把庞大一个故事按照顺序述说完整,但是还是能够看得出她所熟悉的场面和完全不了解的场面,一幕一幕切换中轻重不匀,而显得为难。开头部分在农村搞土改,完全是剧本式的场景描述,镜头感强到了完全可以看到每一个景象,反而削弱了内里的力度。同样的,她不能用她擅长的语言来讲这样坚硬的故事,于是坎坷起来。打动人的往往都是些结论性的句子,连同着她的怨,连同着悲伤和无奈,狠狠地刻薄到你心里去。

4 这个故事的背景是土改、三反和韩战。我最最看不得的就是这种,解放后到文革这一段的历史。就是说,人有劣根性,不意外,有些人的人品比平均水平更差些,也不意外,但是那时期从上到下所做的一切,就是拼着命要把所有人心里最肮脏的,甚至更肮脏的东西,挤出来榨出来,拿来对付身边的人,本来无害的也要给你弄成一个散发恶臭的脓包,让你去恶心别人。没有是非黑白的标准,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信任,没有良心,没有真相,连你想逃避的余地都不给你。别的事情,比如清末的凋零,抗日战争的血腥,我们都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一个责怪的对象(无论这个举动本身有多么的推卸责任),找到些道理逻辑,找到人性里面还能够让人觉得温暖和踏实的东西,但是独独在这里,完全就是我们自己折磨了自己,如同自虐般地凌迟着,享受着。我大概可以明白快感从哪里来,却无论如何不能够理解和体谅。手里的书是繁体字竖排本,非逼得要一个字一个字慢慢地看,好像自己也被带到其中凌迟了一遍。于是自己也慢慢地恨了起来。

5 我大概还是有些江湖儿女的习气,把忠义正直看得重,又是学法律的,潜意识里希望大家讲道理,碰到这样完全颠覆性的胡搞一气就没有办法。以前爸爸推荐我看季羡林的《牛棚杂记》,我总是不肯,他就跟我说起其中的一段,季羡林被打到之后批斗之前,看着别人被折磨的不成样子,心里害怕,决定自杀,想了许多法子,但都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实践,结果还没准备好就被揪出去斗,斗完了回来,发现,其实还可以嘛,还能够忍受,没有那么恐怖,所以就不想死了,专心准备好被斗就成。小时候有个英文老师非常推崇季羡林的学术水平,尊称他为大家。虽然我不懂梵文,但也不怀疑老先生的本事,只是说,听完了这样的故事,哪怕再能够明白他当时的苦衷,也没有办法对他崇敬起来了。大概大多数人都相信只要能活下去,总有出头的一天,或者,哪怕不能出头了,也比死了强。而我个人,没有办法同意这个说法。

6 关于历史发展的规律问题。干爸很喜欢引用《光荣与梦想》为例,说民主的典范美国当时也经历过这许多古怪恶心的事情。话虽然没错,但是人家也还晓得要进步,要改善,要往前走,要承认,要面对,要让人批评责备。我们现在可以说,比起当时来我们现在的社会情况真是好了许多啊,但是这个不构成放弃提要求的理由。已经被破坏掉的东西并没有在弥补回来,相反的,在某些方面各种限制正在越来越紧地扼杀一个健康体制的可能。我们不过是蒙昧的小民,我们不能也不会不管不顾地跳起来振臂一呼,那么,就任由它死掉么?那些自己有孩子的人,你们全都计划好了要移民了么?

7 这个国家已经培养出了自己的一套语体,一本词汇,涵盖了一堆非常恶心的定状语,比如:光荣伟大正确、一小撮、彻底、严正、别有用心的、坚决、决不。在法国我都不愿意使用patriotic这个词。有时候有人在网上写帖子,不管是戏谑也好是顺手也好,用着这样的语体讽刺这种语体的创始人,或者骂其他完全无关的人或事也好,都让人觉得毛骨悚然。

8 农村土改的时候,地方上的小干部为了多分点东西,把愚昧的群众煽动起来搞富农中农,把人活活弄死还不过瘾。三反的时候,领导上说,检举信有百分之五是真实的也要接受。被揭发的人先捉进去再说,打到你承认,然后拿着供词枪毙。得势的为了自己的一张桌一架电话,也可以不择手段,为了保护自己的政治前途,毫不犹豫把亲密的朋友豁出去。失势的抢着跟人划清界限,检讨错误声泪俱下。你有的时候会惊讶说,嘿,怎么真的可以这样一个好东西都没有。

9 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大环境,大概是真的不可能吧。当暴行在身边上演的时候,如果没有触及我们自己,大概我们还是会倾向于转过头去,不看,不想,哪怕那被侵害的人是我们的朋友、邻居、远亲、爱人,哪怕有天大环境要求我们亲自动手,只要皮鞭一天不落到我们头上,我们就忍一天。叔本华说,我们都是懦弱者的后代。

10 张爱玲在书里有这样一个句子:眼前明摆着的事实,这只是杀人越货。

11 而,我们就是这样的,继续了,好几十年。

1 comment:

YEAH said...

最近看了点通俗明史,发现老毛和朱元璋这两个仅有的农民起义修成正果的家伙还真是像,
革命的时候初期都算不上先驱,暂露头角时都受过排挤,到最后一统天下了,一起和他干革命的同志基本都被他整死了七七八八。这点朱更厉害些,除了一个李善长,其他开国定疆元勋一个不剩。

最重要的是最后成为国家领导人的时候, 对手下的官僚系统都有极其深厚的不信任,朱元璋的做法就是利用皇权和刑法,还有就是监察机会和特务组织(检校和锦衣卫),当然也想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,“规定普通百姓只要发现贪官污吏,就可以把他们绑起来,送京治罪,而且路上各检查站必须放行,如果有人敢于阻挡,不但要处死,还要株连九族!” 显然这在当时施行的很少。 但是朱元璋皇权的力量已经足够,据统计,到洪武十九年(1386),全国十三个省从府到县的官员很少能够做到满任,大部分都被杀掉了。某年同批发榜派官三百六十四人,皆为进士监生,一年后,杀六人。戴死罪、徒流罪办事者三百五十八人。无一人漏网。杀到官僚机构都没人了,就只有“戴死罪、徒流罪办事者”-- 带罪办公。一个郭桓贪污案,杀掉官员3万余人,而最后一个杀掉的却有正是该案主审法官,杀掉无数人的右审刑吴庸。然而无论这里有多少冤假错案,老朱毕竟亲历亲为,每天十几小时办公,他活着的后期官僚机构贪污腐败毕竟少了许多,国家并没有因此崩坏。 而老毛呢, 这懒散的“一袋土豆”,也对官僚机构的贪污腐败,党内的走资派忧心匆匆,于是就发动青年,对官僚机构动手,然而事态却完全无法控制,导致的十年文革将这个社会的人性和道德泯灭殆尽,而遗害至今。